兵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物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摸清文物“家底” 守护历史根脉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7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贾蕾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刘美惠子

1

参观十师一八六团龙珠山地道的游客在听讲解员(左一)讲解文物保护知识(摄于5月24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2

文物普查工作者在四师六十六团一处薰衣草精油加工厂旧址核实情况(摄于8月18日)。 柏婷婷 摄

3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中)与江苏东南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两名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在对馆藏文物进行修复和仿制(资料图片)。 马治花 郗荣利 摄

4

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二连职工勉莉莎(左二)和家人在西山农牧场烽火台遗址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近年来,兵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守正创新,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不断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潜心挖掘 传承历史

日前,兵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启动仪式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举行,标志着兵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进入实地调查阶段。

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发展中心文物保护科负责人苏建表示:“保护历史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化,这一工作对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兵团将以此次普查为契机,推进兵团各师市完善文物安全定期排查工作机制,及时掌握文物的保存状况、保护需求、项目组织、基础设施和管理使用情况,推进文物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推动文物类文物保护单位对社会开放,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更好发挥文物弘扬兵团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作用。

兵团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革命文物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兵团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保护为主”原则,把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贯穿始终,统筹做好文化遗产监测、预防性保护、研究性保护、文物防震及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等工作;坚持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的保护要求,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提升保护历史古迹、文化遗产的能力与水平。

“截至目前,一师阿拉尔市各团场的文物遗迹共有35处。这些文物大多是不可移动文物,或是团场和连队办公场所旧址,或是一些农田水利设施。”一师阿拉尔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陈婉茹说,“近年来,师市共筹措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8处。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面摸清师市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培养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文物保护人才队伍,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

在架构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的制度保驾护航下,兵团文物保护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文物家底愈加清晰。

苏建表示,文物普查、保护、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得”中也蕴含着“失”。随着岁月的流逝,兵团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已经消失,好在还有不少文物保存了下来,这些文物零星地分布在各团场的连队、社区。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文物正在被保护起来。

专业护航 修旧如旧

从三师图木舒克市向北行驶约12公里,进入三师五十一团四连境内,远远地就能看到稳坐于代热瓦孜塔格山(大门山)顶端的烽燧——这便是方圆五百里范围内唐王城遗址最具代表性的烽燧。

三师图木舒克市地处南疆四地州地理几何中心区域,辖区内古城址、古烽燧、古陶窑、古墓等历史遗存多如繁星。其中,久负盛名的是唐王城遗址,即唐代尉头州城遗址,当地人称之为“托库孜萨热依古城”,意为“九座宫殿”。

唐王城曾广泛存在于史书记载中。据《汉书》记载,2000多年前我国在边塞地区尝试屯田的开端,就发生在这片区域中。

2001年,唐王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巴楚县博物馆等单位对唐王城遗址启动第一次考古发掘,出土铜器、玉器、佛像、陶器、兽骨等各类文物500余件。

在对文化遗产发掘的过程中,三师图木舒克市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措施并举,开展专业的保护性挖掘修复工作,并聘请专业机构利用航拍、AR等技术手段,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场景、风貌还原,为收藏文物建立一一对应的“身份证”,为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工作保留珍贵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

今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疆基地在三师图木舒克市揭牌成立,唐王城遗址考古(第二期)如期启动,唐王城遗址考古研究和唐王城历史文化研究利用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肖必胜表示,开展唐王城遗址的调查、研究、保护,不仅有助于揭开唐王城遗址“神秘的面纱”,还可以唤醒民众珍爱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励人们传承弘扬屯垦戍边的优良传统。

文物变“活” 美美与共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近年来,兵团文物部门积极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保护工作,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作为文物的最好“归宿”,传承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文物保护进程中,兵团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发挥了突出作用。截至目前,兵团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80余座。

八师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共收藏有1500多件(套)文物实物。走进博物馆二楼,一把老旧坎土曼再现了兵团大生产初期的传奇历程。大生产初期,劳动工具严重不足,军垦战士看到乡亲们手中的坎土曼,便学着用炮弹壳和废铁打制。“坎土曼是当时开荒造田的好帮手,用它开荒最高工效一人一天能达到3亩多。军垦战士就是用它在荒漠上开发出一片片绿洲,建起了一座座新城。”博物馆讲解员说。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营造人人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不断创新展陈方式,通过1500余幅图片、1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多媒体显示屏、触摸互动屏等,向游客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可歌可泣的兵团建设发展历程。

同时,该博物馆精心整理出几十个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作为宣传兵团精神的活教材。该博物馆还出版了《军垦文物的背后》《青春的选择》《一位老军垦的足迹》《兵团文物故事》等丛书,宣传弘扬兵团精神和保护历史文化瑰宝的重要性,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宣教科工作人员顾晨叶表示,该博物馆将持续深度挖掘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它们“活”起来,引发兴趣、引起关注,与观众产生共鸣,让更多人了解兵团、爱上兵团。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之美,兵团正循着历史的脉络,积极适应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需求,为发展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半岛·体育官方网